對當前豬病毒性腹瀉的探討
清遠容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場技術部收集整理
一、豬腹瀉病的流行特點
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到現在,在廣東、廣西、福建開始爆發流行病毒性腹瀉,導致大量仔豬出現死亡的現象。據統計,廣東省在這兩個多月以來已經因為此病死亡的仔豬不少于50萬頭,廣西死亡仔豬不少于30萬頭,福建死亡仔豬不少于20萬頭,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防控辦法,疫情仍然在蔓延。除以上發病較為嚴重的省份地域外,全國大部分省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發病,尤其是南方各省市發病程度更為嚴重。
此病一般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往年流行的季節多從10月份開始一直延續到次年5月份。但也有很多爆發過此病的豬場一年四季都有此病的發生,對豬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冬季溫度低、濕度大,一旦飼養管理不當,豬只很容易發生腹瀉,主要是指傳染性胃腸炎(TGE)、流行性腹瀉(PED)。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可持續擴散于呈亞臨床癥狀的豬場,一旦到了發病的適應季節,加之飼養管理不當,即可引起本病的爆發。該病常爆發流行寒冷季節,一般從11月份始至來年的1~2月份都會發生,從24節氣來講,從立冬至驚蟄,是一年中最寒冷階段,故又有“寒瀉”之稱,這是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特性所決定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怕熱,耐低溫,低溫季節活性強,從病原的角度來說也多發生于寒冷的季節。
二、近年豬腹瀉發病的主要特點
規模化豬場發生此病多時表現在哺乳仔豬,尤其是剛出生的仔豬,病豬在出生2~3天后先有嘔吐癥狀,然后呈水樣腹瀉、迅速消瘦、脫水死亡。任何藥物處理都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該病發病急、病程短,常在1~3天出現死亡,有的甚至在發現后不到兩個小時就死亡。腹瀉多發生在產房仔豬,其他豬只相對較少發生,并且連續多批次發生,可達半年之久。發病仔豬出生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發病率為50%~100%、病死率80%~100%。
該病的發生跟以往的病毒性腹瀉有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病群體,以往該病往往是全群均有發病,母豬商品豬均發生嚴重腹瀉,相同的是仔豬也會有上吐下瀉,出現大量死亡的臨床癥狀。而此次病毒性腹瀉的發生發生已經提到,多為產房仔豬,其他豬群發生嚴重腹瀉的少;
第二,病原方面,以往發生的病毒性腹瀉多為單一病原,如流行性腹瀉或傳染性胃腸炎或輪狀病毒病。現在發生的病原較為復雜,有的如以前單一發生一種病毒性腹瀉,有的是同時發生幾種病毒性腹瀉。據哈爾濱獸研所馮力研究員針對我國11個省市、28家豬場的148份豬腹瀉樣品進行病毒檢測分析,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11個省市的28家豬場的糞便或小腸內容物樣品檢測結果顯示,分離的病毒陽性率(%)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占55.4(82/148),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占39.2%(58/148),PEDV+TGEV占25.9(38/148),豬輪狀病毒(PoRV) 占10.8(16/148) 。
馮力研究員認為,目前造成冬季仔豬腹瀉的病原仍然與PEDV、TGEV和PoRV有關,并且仔豬腹瀉病的主要病原仍為PEDV,其次為TGEV。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何啟蓋、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余興龍,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黃毓茂等權威傳染病專家大量的實驗室病原分析結果一致。
第三方面,以往發生疫病控制時間短,大部分在一個月內就能把疫病很好的控制。面前發生的此疫病,持續時間長,大多數規模化豬場一發生此疫病,持續時間多常達4個月以上,有的甚至全年不間斷,造成的損失巨大。有業內人生稱之為面前養豬業的第一殺手。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入侵機體,破壞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功能,引起腸腔高滲,導致腹瀉。
這次腹瀉與往常發病的共同點是發病急,以嘔吐、水樣噴射癥狀為主,不同日齡豬只都有發病,隨豬只年齡增大,發病率、死亡率下降。
不同點是此次的病毒性腹瀉以7日齡以內乳豬和保育、育肥前期豬多發,且癥狀較為嚴重。7日齡以內的豬病情嚴重,死亡率極高,可達100%,特別是一些條件簡陋豬場、初產母豬的頭窩仔豬及沒有免疫豬場發病嚴重,損失巨大。
此次病毒性腹瀉的發生,爆發及時,傳染面大,仔豬死亡率高,肥豬幾乎無死亡,以排水樣糞便、嘔吐和脫水為特癥。
三、防治措施
在臨床上,致使乳豬腹瀉和乳豬急性腹瀉癥病原呈多樣性,然而導致10齡以內急性腹瀉且具有極高死亡率的傳染病,己明確的主要有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仔豬黃痢、仔豬紅痢等四種傳染病。
豬流行性腹瀉危害最嚴重的對象為初生乳豬,為了控制乳豬死亡率,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許多豬場采用初期發病豬的稀糞或因該病死亡的乳豬的腸道返飼孕豬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該方法的缺點是發病初期乳豬的死亡還是較高。因此有的豬場把冬季發病時收到的病料,在夏返飼母豬,此感染方法,在夏季母豬無臨床表現,但對預防冬春季發病有較好的效果。
在已過去的10~15年間,豬場己習慣于通過疫苗免疫來控制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現在許多豬場獸醫根本未經歷過病料、病便返飼的操作,一些有過經歷的人員,由于疏遠了10多年,常常操作失當而導致失敗。即使有些返飼操作正確,但由于之前沒有對病原作正確的診斷而失敗或病情反復。
對于該病的防控,建議要高度審慎的態度做好免疫工作,導致乳豬急性腹瀉癥的四個主要疫病中,豬紅痢(C型梭菌病)和黃痢 (產毒素大腸桿菌病),豬紅痢的疫苗免疫效果確切,但染疫豬場極少,所以一般只在發病豬群應用。黃痢流行面較廣,應對四胎以下母豬免疫,優先選用3價以上的疫苗。目前市售的PT二聯滅活苗對流行性腹瀉效果不確切,但從病料檢測中發現,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檢出率很低,似乎說明該苗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免疫效果還是可以的。因此建議在PT弱毒苗恢復上市前,使用該疫苗還是有道理。
該病的處理措施除了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緊急接種外,另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返飼,返飼就是在發病豬場用病料喂母豬,其實等于人為用野外強毒來感染母豬,讓母豬產生抗體,病通過母源抗體達到保護下一代仔豬的目的。返飼的要點是返飼后母豬的反應程度,返飼后有70%~80%的母豬出現拉稀時的效果最好,掌握原則是有反應豬的數量越高越好。用于返飼的病料最好采自發病后17~18小時病豬的糞便、小腸、大腸,喂前添加抗生素一直其他細菌,當病料來源不足時,要先喂臨產前1個月左右的母豬,再喂其他懷孕母豬,直到全場母豬都飼喂過一遍。返飼難點在于不好定量,因為每個豬場所流行毒株的毒力不一樣,另一方面,所用病料的含毒量不清楚,所以到底用多少量來喂飼不易控制,解決辦法是可以先小群試用,當70~80%的母豬出現拉稀時的用量最為合適,正是由于返飼的量不易控制,所以返飼的效果也不穩定,實際使用中有的豬場反映效果較好,有的豬場反應一般甚至無效,這恐怕與所用病毒的量有一定關系。
由于此病的病原為病毒,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水樣腹瀉。發病誘因是寒冷,產房濕度大,衛生條件差,使用工具交錯污染,所以,對此病的治療一定要綜合以上因素,制定完整的治療方案方能在治療上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第一,加強保溫,不僅是仔豬保溫箱的溫度保持在30~33℃,產房溫度也要提高到20℃以上;
第二,要保持豬場干燥,規模化豬場產房多為高床飼養,在地面、走廊鋪撒生石灰,禁止用水沖洗豬欄。仔豬拉稀的地面用浸有消毒水的拖把及時拖干凈;
第三,抗病毒,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頭豬發病就要全窩仔豬同時治療;
第四,飲水或灌服口服補液鹽溶液,防止脫水酸中毒;
第五,每頭仔豬灌服蒙脫石粉2克,一天兩次,可有效吸附腸道毒素,防治胃腸黏膜的脫落;
第六,病豬的臨床癥狀穩定后,要口服微生物制劑,調理胃腸功能。通過多家養殖戶臨床驗證,可大大提高發病仔豬的成活率。
先要進行防霉脫霉,因為霉菌毒素是第一殺手,時刻威脅著母豬仔豬的健康,脫霉能增強母豬抵抗力,減少霉菌毒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腹瀉。
對于產房仔豬的腹瀉,治療原則是仔病治母,母子兼治。
首先是加強產房管理,創造母豬癥狀適宜的環境溫度,母豬怕熱,仔豬怕冷,產房母豬適宜溫度20~22℃,仔豬34~32℃,依照生長日齡遞減。保證母豬的飼料質量、采食量,減少仔豬脂肪性腹瀉。
其次,對于當前產房仔豬的腹瀉,主要的病原體是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以及大腸桿菌的感染。
對于能夠采食飼料的豬只可提高欄舍溫度,力求達到20℃以上,最差不能低于15℃,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措施;飲服口服補液鹽補液,是減少死亡率的必要措施。
四、對于病毒性腹瀉的預防工作
雖然有證據表明腹瀉的發生與流行性腹瀉病毒有很大的關系,腹瀉與天氣寒冷有更為緊密的關系。必須高度重視肺部疾病和腸道疾病的辯證關系,機體發生肺炎,則肺熱,水分散發過度,則大腸水分缺乏,發生便秘。機體遇到寒冷的天氣,肺部寒冷,水分積聚在大腸,容易發生腹瀉。所以,對于仔豬的腹瀉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保溫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當機體中毒時,也同樣容易發生肺寒(甚至體溫過低)的現象,容易導致腹瀉。腹瀉的豬只肝臟損害嚴重,機體解毒功能下降,嘔吐為首發癥狀。所以,必須重視中毒在腹瀉中的重大誘發作用。
同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與質量下降往往密切相關。由于飼料原料的漲價,飼料質量總體上是下降的,我國很多豬群發生營養不良的現象。
產前30天,對懷孕母豬接種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疫苗;
保證母豬懷孕后期的營養,尤其是對臨產前幾天營養的供應很重要(大部分豬場在母豬產前5天就開始控料),同時補充高能量的液體營養物質(ATP、AA、核糖核酸、各種維生素等)是保證母豬產前體況,保證順產,以及保證母豬初乳質量的關鍵措施。
提高母豬的免疫力,在母豬產前7天開始在母豬飼料中添加中藥等提高母豬的抗病能力的添加劑。
堅持“全進全出”的做法,母豬從懷孕舍轉入產房前,產房必須空舍消毒好7天以上;懷孕母豬轉入產房時,要先對懷孕母豬沐浴消毒好,方可轉入。
保持產房干燥和做好保溫工作,產床底部和走廊最好鋪上生石灰。
母豬分娩前,用消毒劑消毒好全身,尤其是臀部和腹部。
仔豬出生前先把保溫箱溫度調節到33℃。仔豬吃初乳前,把母豬每一奶頭的第一滴奶擠掉。
接種豬流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二聯苗:在妊娠母豬(產前45天、15天)用弱毒苗后海穴注射免疫,劑量為2毫升/頭。據華中農業大學實驗室分析,各省發生的仔豬7日齡的腹瀉,主要病原體為TGE和PED,做好免疫是減少發病的根本措施。
做好母豬各階段飼喂管理:特別是做好后備母豬的飼喂管理,保證達體成熟后再交配,后備母豬妊娠期間不僅要保證胎兒的營養需要,還要保證自體不斷增長的營養需要,體成熟不達標,容易造成妊娠后期采食量減少,影響胎兒出生重和乳汁分泌;嚴格妊娠期的飼喂——嚴格限飼、換料工作;哺乳期盡最快提升采食量,以保證乳汁的分泌,避免造成營養失重。107天進產房前,要清洗全身,消毒藥、殺螨藥消毒
圍產期保健:脫霉劑、抗病毒、抗菌、抗應激,是減少母豬自身疾病和出生仔豬疾病的必做保健,并且要求做好做全面。
母豬有產仔征兆時消毒:全身噴灑消毒藥品,臨產前對乳房、外陰進行二次消毒:1.用溫水洗掉糞便污物2.用0.15高錳酸鉀等擦凈全身。
產后注射一次凈化細菌;胎衣完全排出后,塞入一粒抗菌藥物進行細菌凈化;母豬分娩24小時后肌注氯前列烯醇2毫升
另外,還要勤觀察是否有PPDS(泌乳障礙),并及時治療,以上措施可以減少因母豬原因造成的仔豬腹瀉的發生,控制7日齡之內的腹瀉造成的高死亡率。
對于其他階段的豬只,要加強營養,飼喂管理,為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溫度,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注意飲水冬季要用深井水,不要太涼。做好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疫苗免疫仍然是控制冬季腹瀉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對于后備母豬,體內抗體水平較低,這是發病嚴重的原因之一,建議后備母豬切實做好免疫注射,最好注射2次。
進入這個病的爆發季節時,一定要間段性的進行“投藥拌料”性保健預防工作;維持畜禽腸道環境和凈化水質、環境消毒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