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球蟲與球蟲病研究進展
豬球蟲病是由豬等孢球蟲(Isospara suis)和某些艾美耳屬(Eimeria)球蟲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斷奶的仔豬小腸上皮細胞所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原蟲病,在成年豬群,雖有球蟲寄生,但一般不引起臨床表現(xiàn),多呈帶蟲現(xiàn)象,而成為本病的傳染原,尤其是母豬帶蟲,常引起一窩仔豬同時或先后發(fā)病,或引起死亡,引起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近年來,該病在歐、美、澳、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流行嚴重,引起獸醫(yī)寄生蟲學者的充分關注,在病原學、流行病學、免疫學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
1 病原生物學
1.1豬球蟲的種類
豬球蟲最早報道于1878年,由Zurn和Rivalta首先發(fā)現(xiàn),但未作具體的描述和分類命名[1]。Douwes(1921)也曾描述過從豬糞便中分離的腸球蟲,但未予命名;次年該氏描述并命名了豬的蒂氏艾美耳球蟲(E.debliecki) [1]。自此之后寄生蟲工作者先后報道并命名了15種艾美耳球蟲和2種等孢球蟲(pelllerdy,1974) [1],但其中至少有5種艾美耳球蟲和1種等孢球蟲的有效性值得懷疑,仍有待研究[2]。目前根據(jù)不同國家和地區(qū)豬球蟲病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果,大多數(shù)學者比較認可豬球蟲的有效種計有艾美耳屬8種和等孢屬1種,即粗糙艾美耳球蟲 (E.scabra),光滑艾美耳球蟲(E.polita),極細艾美耳球蟲(E.perminuta),蒂氏艾美耳球蟲(E.debliecki),豬艾美耳球蟲(E.suis),種豬艾美耳球蟲(E.porci) 、有刺艾美耳球蟲(E.spinosa),新蒂氏艾美耳球蟲(E.neodebliecki)和豬等孢球蟲(I.suis) [2]。據(jù)Snith稱,在歐洲,上述豬球蟲中比較常見的是I. suis 、E.debliecki 、E.scabra[3]。而據(jù)Daugschies等對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的分析,上述各種球蟲除E.neodebliecki外,在歐洲都很普遍,尤其是I.suis,常在種豬場的仔豬群中引起疾病流行[4];但Koudela等在捷克的調(diào)查認為,E.neodebliecki這一蟲種廣泛存在,且有較強致病力,可引起臨床型腹瀉[5]。由于豬艾美耳球蟲生活史的潛隱期和孢子化時間較長,種內(nèi)形態(tài)變異較大,等孢屬和艾美耳屬的非孢子化卵囊形態(tài)種間差異不大等特點,出現(xiàn)這些差異并不奇怪。
1.2豬球蟲的生活史
迄今為止,在豬球蟲中,僅只有I. suis 、E.debliecki 、E.scabra 、E.spinosa和E.neodebliecki 5種的生活史得到實驗研究,對其它4種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過程還不詳細了解。一般而言,豬艾美耳球蟲的潛隱期多在10-14日間,排卵囊持續(xù)期(明顯期)也長達6-10日。在2.5%重鉻酸鉀溶液中于25℃孢子化時一般也需10天以上[1]。據(jù)調(diào)查,從新鮮豬糞便中分離的7種艾美耳球蟲卵囊(未發(fā)現(xiàn)E.neodebliecki)在1.25%的重鉻酸鉀溶液中于30℃通氧孵化,12天時有97%的卵囊完成孢子化。但豬等孢球蟲的潛隱期較短,為4-6天,明顯期為3-13天,卵囊的體外孢子化時間為3-5天。現(xiàn)以E.neodebliecki的生活史為例說明豬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