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相互作用的機理簡析
中藥的優勢在于其多活性成分發揮藥效作用,調動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達到多效性和 整體的調節作用;西藥多為化學單體,組成成分明確,作用靶點具有專一性和針對性,其作 用機理相對中藥比較清楚,療效評價體系比較容易明確。隨著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中西 藥的聯合運用,西藥治標、中藥治本雙重保險,從而形成了中西藥合璧的用藥模式。本文從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的藥動學與藥效學等方面,簡析中西藥相互使用的作用機理。
一、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的藥代動力學
藥物進入機體以后,機體對藥物的反應就是藥動學。從這方面講,藥物的吸收和藥物的 消除對藥效有很大的影響。藥代動力學指中藥(或西藥)能使西藥(或中藥)的體內過程(即藥物 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一個或多個環節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藥物(中藥或西藥)在體內的 濃度,使藥效隨之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一)對吸收的影響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過程和吸收速度。影響的因素主要有 胃腸道酸堿度的變化,胃腸蠕動的強弱,胃排空時問的長短,以及在胃腸內發生螯合、吸附 作用等。
1 胃腸道酸堿度的變化中西藥相互作用影響胃腸道酸堿度變化,又可通過兩種方式影響藥物的吸收。
(1)改變藥物的非解離型的比例。大多數藥物在胃腸道是通過被動轉運的方式吸收的。 根據藥物跨膜簡單擴散規律,非解離型易于跨過生物膜而被吸收,解離型則不易被吸收感發 熱者加葛根、蘇葉以解表散寒。一般說來,如阿斯匹林、巴比妥和呋喃坦啶等呈弱酸性的藥 物在酸性環境中非解離型部分比例增大,故在胃易被吸收;而安茶堿、奎寧、苯丙胺、奎尼 丁、氨替比林等呈弱堿性的藥物在堿性環境中非解離型部分比例增大,故在腸道易被吸收, 而在胃酸性環境中解離型極多而不易被吸收。抗酸中成藥如陳香白露片(呈堿性)或烏貝散可 提高胃腸道 pH 值,與弱酸性藥物(如阿斯匹林等)同服會使后者解離型部分增多而吸收減少;但若與弱堿性藥物(如氨茶堿等)同服,則會使后者非解離型部分增多而吸收增加。
(2)改變藥物的溶解速度。胃腸道酸堿度的變化還會影響藥物的溶解速度,其干擾藥物 的吸收作用有時比解離度還大。如弱酸性藥物阿斯匹林與中成藥大黃蘇打片合用,則因后者 的堿性增加阿斯匹林的溶解速率,促進胃排空和腸吸收,使其吸收加快,起效迅速。弱堿性 藥四環素在 pH 值為 1~3 時溶解度最大,約為 pH 值為 5~6 時的 100 倍,若與抗酸中成藥陳香白露片合用,可使胃液的 pH 值上升到 4,從而影響四環素的完全溶解,不溶解的部分進入小腸(pH 值約為 5~6),仍不利于溶解,因而可使大約 50%的四環素因不溶解而不被吸收,降低藥效。
2 胃腸蠕動和胃排空時間的變化
胃腸蠕動是影響藥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腸道蠕動增強,內容物停留時問則縮短,從而某些藥物的吸收就會減少;反之,胃腸蠕動減弱,內容物停留時問則延長,從而某些藥物的吸收就會增加。
例如:如含莨菪生物堿的中藥與洋地黃類強心甙合用,因前者可以減慢胃排空和胃腸蠕 動,使后者吸收增加、血藥濃度增高易致中毒。
地高辛與中成藥華山參片合用,后者有抗膽堿作用,可抑制腸蠕動,增加藥物與腸黏膜 的接觸時間,因此,可促進難溶性藥物地高辛的吸收,相反若與大黃、番瀉葉、火麻仁等瀉 藥合用,由于胃腸蠕動速度加快,使地高辛不能充分溶解,吸收減少,血藥濃度降低而影響 了療效;但是紅霉素片卻不能與華山參片同服,由于華山參片的抗膽堿作用,使紅霉素在胃 中的停留時間延長,容易被胃酸破壞而失去療效。
3 生成絡合物或沉淀
含有鈣、鎂、鐵、鋁等二價以上的金屬離子的中藥(如石膏、海螵蛸、石決明、龍骨、 牡蠣、代赭石、瓦楞子、赤石脂、滑石、磁石、蛤殼等)和中成藥(如防風通圣丸、牛黃上清 丸、牛黃解毒丸、明目上清丸、追風丸、朱砂安神丸、六一散、橘紅丸等)及湯劑(如桂甘龍 牡湯、旋覆代赭湯、白虎湯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或異煙肼等合用,因后者能與其中的 多種二價以上的金屬離子產生絡合反應,生成難溶的絡合物,從而使吸收減少,并增加對胃 腸道的刺激,降低療效。另外,含槲皮素的中藥(如柴胡、旋覆花、桑葉、槐花、山楂、側 柏葉等)和中成藥(如逍遙丸、舒肝和胃丸、山楂丸、桑菊感冒片、回生丸等)不宜與含有鈣、 鎂、鐵、鋁、鉍等金屬陽離子的西藥如碳酸鈣、維丁膠性鈣、硫酸鎂、硫酸亞鐵、氫氧化鋁、膠質次枸櫞酸鉍(德諾)等合用,在體內它們可形成螯合物而降低療效。各種動物膽汁或含膽汁的中成藥,如蛇膽川貝散、蛇膽川貝枇杷露、三蛇膽川貝末、蛇膽陳皮末等不宜與奎尼丁合用,因可生成不溶性的絡合物而降低療效。含有皂甙成分的中藥,如人參、三七、遠志、桔梗等不宜與酸性較強的藥物合用,因為在酸性環境中在酶的作用下,皂甙極易水解失效;同時也不宜與含有金屬成分的鹽類藥物合用,如硫酸亞鐵、次碳酸鉍等,町形成沉淀而使藥物失效。
蒲黃炭、荷葉炭、煅瓦楞子等不宜與生物堿、酶制劑同服,因為藥物炭吸附作用抑制西 藥的生物活性,影響藥物吸收。甘草及其制劑不宜與多元環堿性強的生物堿如利血平等及抗 生素同用,因為甘草酸能使生物堿沉淀而減少吸收。含大量鞣酸的中藥(如大黃、五倍子、 桂皮、側柏葉、地榆、狗脊、石榴皮、山茱萸、訶子、虎杖、蔚蓄等)和中成藥(如四神丸、 六味地黃丸、虎杖浸膏片等)及湯劑(如八正散、大承氣湯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大環內 酯類抗生素、利福平、灰黃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含金屬離子的西藥(如硫酸亞鐵、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矽碳銀、氧化鋁、維生素B1等),洋地黃等強心苷類,含生物堿的奎寧、士的寧等合用,因會在體內生成鞣酸鹽沉淀物,使藥物不易被吸收而降低療效。另外,這些含大量鞣酸的中藥也不能與維生素B1同用,兩者可牢固地結合形成不溶之物而被排除體外,失去療效。
(二)對體內分布的影響
藥物吸收后隨血液循環被轉運分布到各組織器官,藥物分布不僅與藥效有關,也與毒性 有關。臨床上,藥效受藥物分布和未結合藥物濃度兩種因素的影響。藥物劑量和劑型必須提 供足夠高的未結合藥物濃度,以保證有足夠的藥物到達藥物的作用位點。
當兩種藥物同時作用時,由于藥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蛋白結合藥物的置換,引起藥物分布改變。如果中西藥物蛋白結合率均較高(大于 90%),兩個藥物合用極有可能改變西藥 在體內的濃度,從而影響分布,改變藥物效應。
例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與含硼砂的中成藥合用時, 能使前者排泄減少,抗菌作用增強,但同時可增加腦組織中藥物的濃度,使藥物對前庭神經 毒性增加。在用慶大霉素治療膽道感染時,合用理氣藥枳實,可提高慶大霉素的抗菌作用, 因為枳實能松弛膽道總管括約肌,是膽道內壓力下降,可增加膽道中慶大霉素的藥物濃度。 這些都說明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對相互的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從而產生對療效的影響。
對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患者,常見用青霉素和金銀花制劑做常規配用,金銀花內含有綠原 酸、異綠原酸等抗菌有效成分,其水浸液對金葡萄、痢疾桿菌、肺炎球菌等有廣譜抗菌、抗 病毒作用。金銀花與青霉素合用,二者在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上產生協同作用,因而能加強 青霉素對耐藥金葡萄的抗菌作用,可提高抗菌效力。
含有鞣質類化合物的中藥在與磺胺類藥物合用時,導致血及肝臟內磺胺類藥物濃度增 加,嚴重者可發生中毒性肝炎。銀杏葉與地高辛合用促進主動脈內皮細胞內Ca2+水平,使地高辛的游離血藥濃度明顯上升,易造成中毒。
(三)對藥物代謝的影響
藥物代謝又稱生物轉化,是指機體對藥物的化學處理過程。大多數中西藥物在體內經過 不同程度的氧化、還原、水解、結合等過程,其中氧化、還原和水解過程為一相代謝,結合 反應為二相代謝過程。體內藥物代謝酶有專一性和非專一性催化酶,前者如單胺氧化酶,后 者如肝臟微粒體細胞色素 P-450 酶系統(肝藥酶)。在發生藥物代謝性相互作用的酶系統中, 多數作用與氧化代謝,尤其是細胞色素 P-450 有關。
1. 影響肝藥酶的活性
① 酶促作用:是指某些藥物具有增強肝藥酶(P450 酶系)活性的作用,可使藥物代謝加快,從而使半衰期縮短,療效降低。現已知有 2000 多種藥物具有酶促作用,乙醇就是其中之一。
中藥酒劑、酊劑、流浸膏劑及浸膏劑中含一定濃度的乙醇,它能使肝藥酶活性增強,與 西藥與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安乃近、利福平、二甲雙胍、胰島素等藥酶誘導劑合用時,使 上述藥物在體內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藥效下降;當與三環類抗抑郁藥鹽酸氯米帕明、丙 咪嗪、阿米替林及多塞平等配伍使用時,由于肝藥酶的誘導作用,使代謝產物增加,從而增 加三環類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
② 酶抑制作用:中西藥合用時發生的酶抑反應也會影響藥物在體內代謝,使藥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加。
富含鞣質的中藥如大黃、山茱萸、柯子、五倍子、地榆、石榴皮、虎杖、側柏等,在與 淀粉酶、蛋白酶、胰酶、多酶等含酶制劑聯用時,與酶的酰胺鍵或肽鍵結合形成牢固的氫健 締合物,使酶的效價降低,影響藥物代謝。單胺氧化酶抑制藥呋喃唑酮、異煙肼、丙卡巴肼、司來吉米等通過抑制體內單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 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不被破壞,而貯存于神經末梢中,但口服含有麻黃堿成分的中成藥如麻杏石甘片、氣管炎糖漿、哮喘沖劑、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等時,麻黃堿隨血液循環至全身組織,促進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大量釋放,引起頭痛、惡心、呼吸困難、心率不齊、運動失調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出現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因此臨床上應避免聯用。
2. 破壞或降低酶的活性
含消化酶或酵母酶的中藥(如神曲、麥芽、豆蔻等)和中成藥(如保和丸、銀翹解毒丸等) 不宜與酶類西藥(如胃蛋白酶、多酶片、多酶生、淀粉酶、胰酶等)伍用,因后者會破壞中藥 中的酶以及有益微生物,從而影響中藥的藥效。反之,西藥的酶類藥物又不宜與含砷、鈣、 鎂等金屬元素的中藥(如雄黃、石膏等)和中成藥(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解毒消炎丸等)合 用,因其中金屬離子可與酶結合,而使西藥療效降低。
3. 酸堿中和
具有明顯酸或堿偏性的中藥和西藥配伍應用,要考慮到酸堿中和反應會降低療效。例如 酸性的中藥(如山楂、山茱萸、烏梅、五味子等)和中成藥(如烏梅丸、山楂丸、六味地黃丸等) 若與堿性西藥(如氨茶堿、復方氫氧化鋁、碳酸氫鈉等)同用;或堿性中藥(如煅龍骨、煅牡蠣、硼砂、龍齒等)和中成藥(如痧氣散、行軍散等)若與酸性西藥(如阿斯匹林、胃蛋白酶合劑等) 合用,均會由于酸堿中和作用而降低藥物的療效。
4. 發生還原反應而生成有毒物質
中藥殊砂(含汞)或含殊砂的中成藥(如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七厘散、紫雪丹、蘇合香、 冠心蘇合丸等)不能與具有還原性的西藥(如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 亞硝酸鹽類藥物等)合用,因二者相互作用可發生還原反應而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和 硫化汞等有毒的物質,引起較嚴重的汞中毒,例如藥源性腸炎而見赤痢樣大便等。
(四)對排泄的影響
藥物及其代謝產物主要經腎臟排出體外,排泄方式為腎小球濾過,腎小管細胞對濾過液 中藥物的重吸收和腎小管細胞對藥物的主動排泌,而腎小管內尿液的酸堿度對藥物的解離有 明顯的影響,可影響藥物的重吸收。許多中藥制劑酸化或堿化腎小管內尿液,從而影響西藥 的解離度,使其重吸收增加或減小,可使排泄減慢或加快。大多數弱酸性或弱堿性西藥均以 解離型或非解離型兩種狀態存在于。腎小管濾液中,脂溶性高的非解離型藥易透過腎小管上 皮細胞的類脂質層,所以它們易被。腎小管重吸收而排泄較慢。反之,水溶性高的解離型藥 物難于透過腎小管上皮細胞膜的類脂質層,則不易被。腎小管重吸收而排泄較快。腎小管內 尿液的酸堿度對藥物的解離有明顯影響。
1 增加排泄
堿性藥物由于與酸性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藥物排泄速度,導致藥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療作用。堿性中藥如煅牡蠣、煅龍骨、紅靈散、女金丹、痧氣散、馬貝散、陳香白露片等與尿液酸化藥諾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頭孢類抗生素等合用時,酸性解離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時間和作用強度降低;紅霉素在堿性環境下抗菌作用強,當與含山楂制劑合用時,可使血中 pH 降低,導致紅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此外,冰硼散可使尿液堿化,增加青霉素與磺胺類藥物的排泄速度,降低藥物有效濃度,抗菌作用明顯降低。
四環素類、多粘菌素、新生霉素、氨芐青霉素、呋喃坦啶等在酸性尿液中殺菌能力較強。當應用這些藥物治療泌尿系感染時,應多肉類葷食,因其含氯、硫、磷等元素較高屬酸性食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許多的酸性物質(硫酸根或磷酸根)經尿液排出(使尿液呈酸性),從而增強抗菌藥物的抑菌或殺菌作用。酸性中藥如硇砂、烏梅、山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可酸化尿液,增加酸性西藥呋喃坦啶、阿斯匹林、水楊酸鈉、消炎痛、磺胺、青霉素、先鋒霉素、苯巴比妥等在腎小管的重吸收,可提高血濃度,增強療效;但是與一些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鈣、碳酸鈣、枸櫞酸鎂、碳酸氫鈉、氨茶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合用時會發生酸堿中和而降低或失去藥理作用。
2 減少排泄
酸性較強的藥物相互合用時酸化體液而使藥物排泄減少,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含有機 酸成分的中藥如烏梅、山茱萸、陳皮、木瓜、川芎、青皮、山楂、女貞子等與磺胺類及大環 內酯類藥物合用時,因尿液酸化,使磺胺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溶解性降低,增加磺胺類和 大環內酯類藥物的腎毒性,導致尿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或血尿。
二、中西藥相互作用的藥效學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的藥效學,包括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發生于藥物作用部位,它們可改變 效應器官對相同濃度藥物的敏感性,表現在同一受體部位或相同的生理系統上作用的相加, 增強或拮抗。
(一)、協同增效
含麻黃的中藥湯劑或中成藥與苯海拉明或膠丁鈣并用,治療支氣管哮喘明顯。氨哮素、
洋金花聯用治療支氣管哮喘亦可起協同作用。中藥黃芩、木香、砂仁、陳皮等對腸道有明顯
抑制作用,可延長地高辛、維生素Bl及灰黃霉素等在小腸的停留時間,使藥物吸收增加;甘
草與氫化考的松,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豬苓、澤瀉與雙氫克尿噻、速尿,金銀花與青霉
素均有明顯的協同作用,使藥效增強;谷丙胺與甘草、白芍、冰片治療消化道潰瘍有協同作
用等等。
芍藥湯配合痢特靈或磺胺藥治療菌痢,其效果比單用中藥或單用西藥更好。中藥特效霍 亂靈與土霉素、磺胺嘧啶配合,用于治療鴨巴氏桿菌病,中藥清熱解毒,扶正祛邪,中西藥 一抑一殺,協同作用,既能迅速殺滅病源,又能提高免疫力,效果優于單用中藥,也優于單 用西藥。黃芪、黨參、女貞子等中藥與雞新城疫弱毒苗合用,增強了免疫效果。用黃芪、黨 參、淫羊藿、白術、沙參、麥冬、五味子與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合用,具有提高豬瘟免疫抗體 OD 值的作用,且可延長抗體存留時間。含黃芪的玉屏風散與法氏囊弱毒苗合用,使疫苗的 保護率達 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紅花、黃芪、絞股藍、何首烏、大青葉、建曲、甘草等 中藥與雞新城疫苗合用,能顯著提高 ND 抗體水平。
中西復方制劑其效果優于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如:“萬乳康”,由淫羊藿、穿心蓮與鹽酸左旋咪唑配伍,用于治療隱性乳房炎;“復方禽菌靈”,由穿心蓮、板藍根、苦參與喹乙醇配伍,用于防治禽出敗;“克痢頓散”由白頭翁、黃柏、秦皮與喹乙醇配伍,用于治療雞白痢、禽出敗、雞大腸桿菌病;“復方三黃散”由黃連、黃柏、大黃、火炭母、辣蓼、白頭翁、大蒜、番石榴葉與鹽酸環丙沙星配伍,用于治療消化道細菌感染;“消水寧散”由黃芪、茯苓、絞股藍、陳皮、車前草、澤瀉、紫草與氫氯噻嗪配伍,用于治療雞腹水綜合癥。
(二)、降低西藥的不良反應
柴胡桂枝湯等具有抗癲癇作用的中藥復方與西藥抗癲癇藥聯用,可以減少抗癲癇藥的用 量及肝損害、嗜睡等副作用。用麻黃類中藥治療哮喘,常因麻黃素而導致中樞興奮,若與巴 比妥類西藥聯用可減輕此副作用。桂枝湯類、人參類方劑與皮質激素類聯用,可減少用量和 副作用。黃連、黃柏、葛根等具有較強抗菌作用的中藥與抗生素類藥聯用,可減少抗生素的 不良作用。甘草可降低呋喃妥因對胃腸道的刺激。甘草、白芍、冰片和胃泌素受體拮抗劑谷 丙胺同用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有利于局部調節和全面調整,加強止酸,促進潰瘍愈合, 甘草可降低鏈霉素對顱腦精神的毒害作用,減輕抗癌藥引起的腹瀉和白細胞下降的不良反 應。
抗結核使用利福平時常引起白細胞減少,同時配服十全大補口服液則可拮抗其副作用, 保證利福平療程的完成,這是因為十全大補口服液由黃芪、肉桂、黨參、當歸、枸杞子、雞 血藤、何首烏等組成,這些中藥都具有抗貧血、升高白細胞、促進紅細胞生長發育的作用, 綜觀全方,益氣養血,表現出很好的升高白細胞作用。
抗腫瘤化療時使用環磷酰胺常配合六味地黃丸,因六味地黃丸的滋陰作用能提高機體的 免疫能力,而機體的免疫狀態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特別是細胞免疫水平降低及 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抑制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故二者合用,六味地黃丸可拮 抗環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強機體的抗腫瘤能力。
(三)、配伍禁忌
中西藥聯用必須嚴格把握配伍原則,分清藥物的酸堿性,有無螯合物、絡合物的形成及 一種藥物在體內形成的環境對另一種藥物作用的發揮、代謝產物的排泄有無影響。如黃柏的 提取物,與四環素配伍后可產生毒性很大的化學物質,對動物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1.互相拮抗,降低療效
含重金屬離子成分的中藥:龍骨、牡蠣、石膏、赤石脂、滑石、明礬等與莨菪堿、阿托 品同用,產生沉淀,影響療效;
含鞣酸的中藥有地榆、訶子、五倍子、茶葉、大黃、石榴皮、虎杖、麻黃、金櫻子、扁 蓄、白芍等與次硝酸鉍、碳酸氫鈉同用,可被鞣酸分解降低療效,與四環素,林可霉素、灰 黃霉素、磺胺類同用,易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使抗生素藥物活性降低,甚至失效。與維生素 B1同用,兩者牢固結合,長期使用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
含淀粉、酯、糖類的中藥神曲、豆豉、麥芽等與抗生素、磺胺類同用,能使中藥活性降 低,又使抗菌作用大減; 含生物堿的中藥麻黃、黃連、元胡、黃柏、益母草、黨參、山豆根、苦參、馬前子、草 烏、檳榔與四環素、青霉素 G、氨芐青霉素、呋喃坦啶等抗生素同用,可減少抗生素的吸收, 療效減弱。
甘草與四環素族、紅霉素合用,可降低或喪失這類藥吸收,長期聯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中藥與豬丹毒弱毒菌苗同用,可降低免疫效果。
中藥神曲有消食化積、健脾止瀉的功能,主含淀粉酶、維生素 B、乳酸桿菌等,為酶性 助消化藥。若與抗生素同服,不僅使前者酶活性降低,亦使后者的抗菌作用大減,可謂兩敗 俱傷。
2.增強毒副作用
含鈣較多的中藥:石膏、牡蠣、龍骨等與洋地黃制劑合用,可增加毒性。
含有機酸類的中藥:五味子、陳皮、山茱萸、烏梅、青皮、山楂、蒲公英、枳實、馬齒 莧、白芍、銀花等與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磺胺類合用,可增加對腎臟的毒性。
含鞣質的中藥:石榴皮、地榆、訶子、五倍子與紅霉素、四環素合用,會加重肝損害。 同屬驅蟲藥的檳榔與敵百蟲合用,會加重毒性反應。
常見西藥與中藥的藥效作用
(鏈霉素、
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西藥
中藥
藥效作用
作用機理
氨基糖苷類
堿性中藥如硼砂、龍骨、牡蠣及制劑冰硼散、龍牡壯骨沖劑等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可能產生前庭紊亂的毒性反應,形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耳聾及共濟失調
含有機酸的中藥:如山楂、山茱萸、女貞子、五味子、烏梅、木瓜等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可使動物尿液呈酸性,引起藥物在動物腎小管中析出結晶,損害其腎臟。
穿心蓮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慶大霉素可抑制穿心蓮促進白細胞吞噬功能,使穿心蓮的消炎解毒功能降低。
甘草
增效作用
甘草酸可與鏈霉素結合,并不影響其體內外的抗菌活力,卻能降低鏈霉素對前庭功能的損害。
枳實
增效作用
能松弛膽道括約肌有利于慶大霉素進入膽道,抗菌作用增加;
大環內酯類
含有機酸的中藥:如山楂、山茱萸、女貞子、五味子、烏梅、木瓜等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可使動物尿液呈酸性,引起藥物在動物腎小管中析出結晶,損害其腎臟。
含鞣質的中藥:石榴皮、地榆、訶子、五倍子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與紅霉素合用會生成鞣酸鹽沉淀物而不易吸收, 降低各自生物利用度,易發生藥物中毒性肝炎。
甘草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與紅霉素合用,可降低或喪失這類藥吸收,長期聯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穿心蓮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紅霉素可抑制穿心蓮促進白細胞吞噬功能,使穿心蓮的消炎解毒功能降低。
中藥的洋金花、 天仙子等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中藥其主要成分含有莨菪堿和阿托品等能抑制胃腸蠕動,使胃排空延緩,影響藥物到達小腸的速度,故可減少紅霉素的吸收。
四環素類
含鞣質的中藥:石榴皮、地榆、訶子、五倍子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生成鞣酸鹽沉淀物而不易吸收, 降低各自生物利用度,加重肝損害
含生物堿的中藥麻黃、黃連、元胡、黃柏、益母草、黨參、山豆根、苦參、馬前子、草烏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可抑制胃蠕動及排空,延長紅霉素在胃內的滯留時間,被胃酸破壞而降低療效
與鈣、 鎂、 鐵等無機鹽中藥
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四環素類的酰胺基和多個酚羥基能與金屬離子形成溶解度小、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的金屬螯合物,從而降低四環素在胃腸道的吸收,降低療效。
請點擊鏈接下載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