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0
與“三農”問題一樣,環保問題同樣是廣大民眾關心的要點,然而將這兩個問題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一起進行制度化討論卻并不多見。
此次《意見》提出,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此,國家將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繼續執行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蓄滯洪區生態補償機制。
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土地板結化現象逐漸凸顯,農業生產中暴露出來的環境問題一點也不比工業生產中少,不少業內專家都表示,耕地、林地、水等農業資源到了該休養生息的階段,必須實現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上這些措施,其中很多直接指向了具體工作,例如《意見》明確要求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從2014年開始,繼續在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開展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綜合治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試點。
《意見》也同樣要求將以上這些措施進一步地“制度化”,要求各地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而在這一點中,“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也被列入了通盤考慮,一個全方位農業生產的紅線劃定方案或將成為下一步討論的重點。
而在“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這一部分中,首先提及的也是“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要求。《意見》要求加快編制村莊規劃,推行以獎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為重點,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加強村內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設施的運行管護,加強水源地水質監測與保護,以西部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加快農村公路建設。
由此可見,對農村環境的“全面改善”已成為一個需要統籌考慮的話題,農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硬約束也將逐步強化起來。
■廣東落地
多方借力治理畜禽養殖業污染
“十二五”期間,我國分解給各省的污染減排指標,首次將農村和農業納入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控制范圍。畜禽養殖業污染減排成了“十二五”農業源污染減排的主戰場。
而畜禽養殖污染也是我省多條重污染河流的重要“元兇”。如粵東最“臟”的練江流域內共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66家、飼養量約33萬頭;散養量約42萬頭,大量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現場調研發現,一些規模化養殖場沼液處理去向不明;大雨時混有豬糞的雨水極易發生溢流。
緊迫的水污染減排形勢下,“十二五”以來,我省把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出欄量500頭以上)治污工程納入減排的重要舉措之一,至去年底,已完成計劃任務的35.7%。
記者了解到,按照廣東省實施的“以獎代補”政策,完成污染深度治理設施建設的規模化以上生豬養殖場,可以獲得每頭生豬20元的獎勵。省財政“十二五”期間將安排2.5億元用于獎勵完成減排工程建設并被國家認可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012年、2013年共計安排7000多萬元,獎勵了350多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提高了畜禽養殖場主開展污染治理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012—2014財年備選項目規劃。項目總體目標是增強項目受益者環保意識,提高項目區人員素質和對農藥、肥料及牲畜廢棄物的管理水平,落實廣東省“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廣東正多方借力,致力于農業生態問題的解決。
來源:南方日報